
李新華給自己定位是“一個收藏家”,而不是“古玩商”。別看只是一個稱謂的不同,其中的含義可是大不相同。因為,作為一個收藏家的李新華,只為收藏、研討、展示、弘揚民族文化而忙著,珍惜時間的他無暇顧及去經營這些收藏中的藝術珍品(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李新華(左三)與收藏家們進行交流(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李新華提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收藏我們祖先為之驕傲的文物藝術品、文化瑰寶。
什么是老祖宗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就是反應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精湛的文物藝術品。我們要和同時代的西方各國文明媲美,我們不能輸給人家。精湛古老的文物藝術瑰寶才是中華兒女文明傳承的驕傲(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李新華認為,在我們民間收藏品里面,有沒有珍品瑰寶,這是理念性問題,如果是在我們收藏理念里面不可能存在珍品瑰寶,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把反映民族優秀文化、古代燦爛的文明載體從此泯滅在民間(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淘古玩,李新華憑的是眼力,眼力是知識的直接反映,知識要靠平時積累,還要尋師學藝,要向老一輩文博專家學習,國家級文物鑒定專家孫學海,文博學者型專家雷從云,實戰考古專家馬希貴等都是李新華的良師益友(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燦爛的華夏文化和傳統美德。悠久的文化即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命運的動力。將華夏文化藝術與公益慈善事業有機結合,其目的在于為蒸蒸日上的文化藝術品市場與我國的慈善事業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實現美與善的完美結合。
——記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理事、著名收藏家李新華(中新社發 王保勝 攝)
民間收藏彰顯華夏精彩
2010年11月,清乾隆時期的一個花瓶在倫敦拍賣出51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億多元)的天價,這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而這個花瓶正來自民間的一所住戶。
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大批時代精英,他們是各行各業的成功者,他們必然會用自己學識和積累的資金,投入文化消費,享受中華文化藝術魅力的熏陶。李新華就是這批人中的佼佼者。
“這塊重達7600克的“雞油黃”田黃石薄意雕刻山子擺件,在壽山田黃石收藏的歷史上都是少有的,非常罕見。”
在收藏界而言“一克田黃十克金”。7600克啊,那得是多少黃金?又價值多少錢??!
正如那位網上朋友說的:無論多少黃金,多少錢托起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田黃山子擺件,而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造就的熣燦文化。
李新華給自己定位是“一個收藏家”,而不是“古玩商”。別看只是一個頭銜的不同,其中的含義可是大不相同。因為,作為一個收藏家的李新華,只為收藏,研討,展示,弘揚民族文化而忙著,珍惜時間的他無睱顧及去經營這些收藏中的藝術珍品。
李新華祖居上海。曾在上海多個行業擔任基礎管理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1987年,李新華遠渡重洋來到澳洲。在那里,他僅僅經過八個月的短暫時間,就打通了語言關,出任了一家國際知名企業的總經理,一干就是十余年。
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只要稍有空閑的時間,他就逛街當地的二手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舊貨市場。
一次逛二手店時,剛一進門,他就被一件物品深深的吸引住了:貨柜顯眼的位置上擺放著一件色彩斑斕的盤子,盤子上繪制著栩栩如生的五個麒麟。
他馬上走向前,仔細的端詳這件寶貝:這是一件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五彩盤,盤子上繪制的麒麟圖案表示這是皇家之物。因為麒麟是皇家的象征。
“大明宣德的皇家御用物品怎么會跑到澳洲來了?”李新華端起盤子琢磨著。再一問店員,這個五彩盤才10塊澳幣。二話沒說,當時他就掏出錢來把這個盤子買了下來。
“這是我在澳洲收藏的第一個古玩。”李新華告訴記者那是1998年,當時他已經在澳洲生活了十多年,那天回家,李新華顧不得其他事情,迫不及待的 打開電腦。上網一查資料,他發現明代宣德年間的東西很少,特別是青花五彩就更少,只發現兩個碗。再一看自己手里剛買回來的這么大的盤子,那幾乎可算是絕品。
“不得了,一定是國家的古董流落出去了。”李新華的腦子里登時就跳出了這樣的想法,但他還不太確定自己的初步判斷。經過幾次仔細查看研究后,他發現這個精美的青花五彩盤實際上是清代的仿品。因為在這個盤子上“德”字心上有一橫,明朝的上面沒有一橫。 “說實話,這個青花五彩盤雖然是一件仿品,但它仍然代表了那個時期的青花五彩的技藝水平。從這點來說,這個仿制的青花五彩盤還是有收藏價值的。從那以后我開始了文物古玩的研究。但在國外畢竟條件有限,我能收藏的多是一些新的東西,前前后后我買了一屋子的新貨,花了十幾萬塊錢。因為景德鎮到澳洲展出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瓷器,都是新的瓷器。也就是說,我收藏瓷器是從新的開始,新的感覺是什么,手摸,眼看;工藝,胎質,釉面,紋飾,繪功,都給我留下深刻影響。”
投入收藏幾千萬全力保護民族瑰寶
2004年,李新華帶著大筆資金和公司的幾百萬美元的長期訂單回國,準備投資建立一個健身服裝類的生產企業。但三個月市場考察下來,認為國內此類服裝產品生產的環境尚不成熟,讓他打消了投資企業的想法。正當李新華打算放棄國內投資,返回澳洲時,一張珍貴的紫檀木床的出現,留住了他的腳步,并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李新華準備回澳洲了,走之前,他去向朋友告別。朋友卻對他說:“哎呀,你要走了,真遺憾。”朋友問他喜歡什么東西,想送他一些臨別禮物表表心意。當得知李新華喜歡古玩時,朋友想起“老家的朋友有一張床,是一張紫檀床,有大寶座,還有太師椅,是祖先留下來的,一直沒移動過。”
“你去問問看,他愿不愿意賣?”李新華一聽就來了精神,馬上讓朋友幫忙問問。
一星期后,好消息傳來了:那位老先生急需用錢,得知李新華是個古董愛好者,很痛快的就同意將祖傳的紫檀木床轉賣給他。
“當時的50萬花的很值。”李新華說,紫檀月洞床很珍貴,他這張床是從民間得來的,是第一手。據他介紹,北京故宮有一張黃花梨月洞床的床,也是從民間收來的。這張紫檀月洞床自從老先生的祖先制作這張床后,一直放在山村老宅里就沒動過,所以保存的相當好。
整張床的上部全部可以用手把它拆卸,也可以用手把它裝上。
這樣的制作工藝讓李新華很奇怪也很迷惑。
“你對中國傳統文物接觸越多,你對中國傳統的精湛技術越了解,你也越發欽佩那些制作如此精美文物的能工巧匠。這些工匠真是聰明、厲害。”
從這以后,他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準備投資建企業的錢,全讓他轉投到文物古董藝術品領域了。
這張床成了李新華收藏事業上的第一個重器,從那天起,他身上那埋藏已久的民族責任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升騰起來,讓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盛世的文化收藏事業上,他不能讓這樣的民族瑰寶貶值,流失,被踐踏。
此后,李新華收藏的古文化藝術精品越來越多。
要通過宣傳,讓有識之士先保護起來。
買了紫檀木月洞床之后,李新華得到消息說有一套宋淳化閣貼,這是宋代淳化年間的中國第一部的書法叢貼。當時,上海博物館花了400萬美金,從美國買了三本。但是李新華得到消息,這套宋代淳化閣貼祖刻本尚存七本。
“上午一得消息,下午我就趕了過去”,李新華花了近20萬把它買了下來。這套宋淳化閣貼里面主要是宋代以前的歷代帝王、大臣及晉代書圣王義之、王獻之等的墨寶遺痕。“這是真正的祖刻本??!最接近作者的原作墨跡,珍貴無比,看著它我曾流下了激動的淚花”,李新華如此形容自己獲寶以后的心情。
第三件重器是瓷器。
李新華當時一個朋友家里有兩件瓷器,得知李新華喜歡收藏古玩,就找到他問是不是有興趣收藏。李新華于是斥資將兩件瓷器買了下來。
兩件瓷器中,其中一件是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是類似南京博物館鎮館的一件重器。一見東西李新華就愛上了,因為瓷器上的青花艷而不媚,人物神情自然貼切,器型規正秀美。
李新華現在收藏了多少件藏品呢?
“如果按照我的分類,重藏珍品約有二十幾個系列,每個系列都在上百件。這些系列從唐宋元明清來分。”
唐代的是他的金銀器藏品,“這都是市面上淘來的”,說時,他感到很自豪。
而宋代則是五大名窯的藏品,汝官哥定鈞;元代則是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琺華彩,紅綠彩。林林總總,非常豐富。這些珍貴的藏品都是李新華在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上一點一點淘來的。
淘古玩,李新華憑的是眼力,眼力是知識的直接反映,知識要靠平時積累,還要尋師學藝,要向老一輩文博專家學習, 像在文革動亂中搶救了160多萬件文物免遭滅頂之災的國家級文物鑒定專家孫學海,文博學者型專家雷從云,實戰考古專家馬希貴,被國家領導人稱為國寶中的國寶韓偉等前輩,都是李新華的良師益友。
什么是老祖宗引以為驕傲的藝術瑰寶?就是反映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精湛的文物藝術品。精湛古老的文物藝術瑰寶才是中華兒女文明傳承的驕傲。
多渠道多載體傳承文化
搞收藏的藏家最忌諱的就是買到贗品,不但白花錢不說,讓同行知道也會被人笑話。
難道贗品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每每看到電視中的鑒定欄目里,那些被現場專家鑒定為贗品的精美物件被一錘子打碎,心里頓生無限的惋惜。
李新華也曾買過仿品,數量還不小,正是從這次買仿品的事件中,不但讓他增長了辨別真偽的實踐本領,更讓他對仿品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到位仿品同樣有收藏價值。
想當初,李新華在澳洲是獲得的第一件藏品就是一件清仿宣德年間的青花五彩麒麟盤。那時的國內,宣德的青花五彩還沒有出現,給李新華發現了以后,他感到很震撼。拿回家后他就開始研究。之后,通過市場專找有這種紋飾特征的瓷器。
買過來以后,經過研究對比,他從中發現了這批是仿品。光從外觀看,這些贗品的差異很小,不仔細對比很難發現問題。這是一批江西景德鎮的高仿贗品。為了弄清他們是怎么做出來的這么逼真的贗品,李新華特意去了景德鎮暗訪。
他是通過自己在那里的朋友了解景德鎮到底有沒有這種宣德青花五彩瓷器,沒想到朋友很肯定的告訴他“有!”
一家專門出口高仿“宣德青花五彩”瓷器到臺灣,另一家則主打國內市場。其余的幾家相對數量比較小。
這么大規模投資一個仿品生產廠,多少讓經商多年的李新華吃了一驚。但接下來的事情更讓他對仿品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悟。因為通過暗訪,李新華進一步了解到,仿品上的紋飾也好,圖案花紋的寓意也罷,統統全都不是他們的原創。
如果是工廠按原樣復制精到的話,那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它豐富了我們中國的收藏文化,若干年以后同樣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通過這件事,給了李新華一些啟示:搞收藏千萬不能頭腦發熱,直接后果就是他為此不明不白地交了巨額學費。
但是從這批贗品上,李新華對仿品有了全新的看法:其實這批仿品非常的精美,本身也是一種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幾百年以后,上千年以后,這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其次,在古董、文物領域,自古以來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藏品從來都是伴隨著真品相生相伴的。仿造者既有官家的,也有民間的。從某種程度上講,仿品也是對真品、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正是有了大量的仿品、贗品,那些為數極少的古玩珍品才得以讓世人認識,才得以傳承下去。而且,這高質量的仿品在多年以后,也可以反映出在當時的技術水平與文化內涵。也會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文化傳播超疆域 文物遺存有國界
作為中國來說,一旦在國外看到自己國家的東西非法流通在國外的市場,就像是自己家里的東西往外拿,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李新華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大的改革是土地承包。這意味著,以前一個山頭是沒人管的,誰的也不是。而這次的土地承包制將土地真正的落實到了個人頭上。農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種上經濟作物,料理著自己的耕作土地,從而帶來了大量的不明出處之器物。
“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的文物古董,文物精品有相當大的數量流失海外。這對收藏家,對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所以在我國文物保護法上第一條就是先保護。怎么保護,這要有著具體的量化指標。”
“很多東西對當代收藏來講是不明出處的疑似寶貝。這些藏品與歷史上發生的為求財而挖掘出現的不一樣,大多數出現是被人們無知地拋進市場,其中也夾帶了許多仿品。”
近一段時間來,李新華受邀對海外的中國文物進行甄別。通過對國外的文物甄別讓李新華感覺到,在文物流通渠道上,我們應該實行務實的政策。政策既要有所限制,也要有所松動。
所謂有所限制的,就是我們要把代表歷史各個時期的,先進科技的,擁有高超技藝的精美文物嚴格禁止出口;可在國內實行保密的實名制流通。
“有所放松”,指我們要用實事求是的方針指導文博方向,對一些量多的古舊民品、普品、一般的文物應該允許寬泛的流動,允許國內外民間的合法收藏與交流,而不是壓縮流動的空間。這樣更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的認知基礎,幫助外國百姓培養提高中國文化元素。也會提高我們社會大眾的文化修養。同時有利的縮小中西文化意識上的差距,減少不必要的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與磨擦。
還比如,在對待挖古墓問題上,歷朝歷代都明令禁止,現在也不列外,他就認為我們搶救挖掘古墓很有必要的,但有時一下子挖出幾百上千件的文物。還有的從沉船挖掘出幾萬件大同小異的瓷器,大都是普品,沒有必要都讓國家去負擔保管。應該通過相關法定的渠道,讓其流向民間收藏,使其量化成市場價值,館藏文物也應由此量化成市場價值,進入保險體系,用現代化管理體系保藏國家文物。這樣社會大眾也從實體感受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國家也可以以藏養藏,更優化保管條件,使真正的文物藝術珍品得以更好保管。
李新華表示自己的這些觀點還從沒有人說過,自從踏入了收藏這個領域,他有很多新的觀點。
“我站在外面的角度看中國的話,我認為中國的收藏家是偉大的,他們把自己的血汗錢,生意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投到一些不被認可或者尚未認可的收藏品上來,他們的精神是偉大的,不管他們動機是什么,從客觀上來說,保護了這些東西。不讓它流失,不讓它受踐踏。我認為我們的國人,民族的后人應該積極地主動去保護這些精美的、有古韻的、現在還沒被認可的、不明出處的、地上散落的文化載體,如果民間對這些也不加以保護收藏,等待它的就是毀滅。我認為只要在市場上出現有文物收藏價值的,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去保護它,而不是以任何借口詆毀它,這就是文物法中核心內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高端收藏要體現精稀珍絕
2010年是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在紀念日當天,圓明園遺址公園在晚會上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倡議全球持有圓明園文物的機構或個人返還文物,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士共同抵制圓明園文物的拍賣、交易。全球學術機構共同做好圓明園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播和利用工作。
回到中國以后,李新華看到文物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對明顯的古代藝術品的認定裏足不前,另一方面民間以此大量粗制濫作仿制品,充斥收藏市場,嚴重缺失有效管理法規。這極大地損害中國文化的聲譽。針對這種現狀,李新華改變了他投資方向:不管掙不掙錢,先把市場上帶有明顯古代特征的精美藝術品收藏起來再說,不能讓它被貶毀了,更不能讓它任意漂落。要通過展示研討,去偽存真地宣傳,再通過廣大有識之士弘揚起來。在這方面不帶有一種緊迫感,社會責任感去把這些東西先保護起來,是做不了一個當代真正有覺悟的收藏家。
要做當代真正有覺悟的收藏家,李新華開始改變收藏策略和方向:要先保護,后定性。一定要收藏那些好的東西,精美的東西,能成系列的東西。說白了就是精、稀、珍、絕。
從此,李新華開創了一種當代收藏新理念。
有了自己的當代收藏新理念,李新華經常告訴那些同樣收藏古董古玩的朋友什么樣的古文化藝術珍品可收藏,什么樣的舊貨無收藏價值不必收藏。
收藏的第一條就是:藏品要精美。
“對我們的收藏界人士及收藏愛好者,我提出兩條:一是我們要收藏我們的祖先為之驕傲的文化藝術品、文化瑰寶。什么是老祖宗驕傲的藝術瑰寶?就是反映當時最先進技術最為精美的古文化藝術品。我們要和同時代的西方各國技藝媲美,我們不能輸給人家。
二是要讓我們的后世子孫為之自豪的藏品。像中國紅,實際上就是古代的鮮紅釉,鮮紅釉是一個制造工藝非常復雜的藏品。古有“千窯難成一器”的說法,歷代在不斷地創燒,總不見發色一致,可見其難度有多高,但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間,我們就發現這種高難度的中國紅(鮮紅釉)燒制出來。這就是讓我們后代子孫就感到驕傲的典例。
我們現代的很多高科技工業里都有燒結技術,國外總是說我們科技進步是偷他們的技術,但我們了解這些就可以告訴他們,這些技術我們從明代就成熟了,更早的在宋代就開始了,這些我們的后代就是自豪的。就用這兩條鑒定標準。而一些普品是代表不了這些的。”
而大收藏家“看老”,他們是很專業的,有這本事。所以他第一要看精美。如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也是值得收藏和傳承的。
再者,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你有多大能力,你就做多大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這幾年的收藏心得。”
文物鑒定的標準重在實事求是
從自己的收藏經歷中,李新華得出這樣一個經驗:目前收藏不要過早的對藏品的真假下結論。這樣做是不利于文物保護的。因為個人的知識畢竟有限。要研究到一定的時間,認識加深了,這時候再做判別比較有利。
他舉了一個自己在收藏中的例子:他曾收藏的一件瓷器,東西上的紋飾反映的是明中期的,但是落款卻是明早期的。這讓他感到很奇怪。隨后他就讓當時賣他東西的人在家里再找找,看看能不能再找出一些同一時期的東西。 隨后,那人召集了七八個人一起將自己家房子的一整面墻全部推倒,將埋在地基底下的碎片一一找回,最終拼出了一塊完整的瓷碑。這塊瓷碑的出現,讓李新華發現,原來這是明朝正德年間一位巡撫為了感謝正德皇帝對他的提拔,親自讓人做了這件瓷器,并在瓷器上刻上“永樂”的落款。而真正的制作年代是正德。由于文字資料的出現,使這件收藏品的年代得到了印證。
如果我當時只是憑印象及表象紋飾來鑒定的話,那這件收藏品的歷史就得不到印證,就被認為臆造品,這件精美的瓷器歷史也許從此被埋沒當大家對一個東西都有一個共識,才可以客觀理性地對文物做出正確的評價和鑒定。因為一個文物鑒定,個人眼力必定有限,也會看錯,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其實文物鑒定并沒有什么神秘可言。
李新華講起親眼所見外國一個拍賣行對文物鑒定的事情:當時那家拍賣行是星期三、星期四拍賣,前一晚上進行文物年代的鑒定,到了周三晚上,只見一個英國老太太坐在一個帶輪子的小桌子上,拿著這些文物看,然后拿出筆來寫斷代,這是十五世紀的,那時十六世紀的等等。第二天,這些帶著老太太隨手寫的斷代史標簽一一拍賣出去。
“誰能想到一件價值不菲的東西,就是這么簡單鑒定出來的。”這是在國外。但在國內,我們把一般藏品鑒定看得過于重了。太看重鑒定的結論,而忽略器物的文化元素??磳α巳绾??不對又如何?作為一件古玩,或是一個具體的器物來講,它只是一個文化傳承載體,如果太過于注意瓷器本身的商業價值,而忽略了它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文化價值,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我們在考慮收藏時,要把這收藏切入點改一改。這對收藏價值的提升有莫大益處。
為更好地實現文物保護義不容辭……
面對蔓延整個世界的中國文化精品收藏熱,作為中國的收藏家又是怎么想的?中國文物在將來應該采取怎么樣的方式來保護呢?特別是那些流失在民間的古玩古董。
李新華告訴記者,收藏做到他種水平上,他最想做的就是建立一個中華古典藝術品保護中心。
從最早收藏一枚銅幣到如今,二十多年下來,李新華收藏的文物價值早已難以估量。不但被業內人士和收藏家們看作是標桿性的人物,更被奉為是頗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的收藏大家。這一切讓李新華不但在業內頗受追捧,在商界一聽到他的名字也是讓人肅然起敬。
說到此,李新華向我們提起了一件往事:臺灣有一個基金會和大陸方面的某部級單位搞一項文化保護方面的合作,基金會運作資金高達上百億。這個基金會的執行董事兼總裁和大家一起吃飯。當李新華談到自己的收藏和自己的名字時,這位手握上百億的總裁立即起身向我敬禮并說道:“吃飯時都是別人向我敬禮,所有搞建筑的老總都向我敬禮,因為他們需要問我借錢。唯獨你們收藏家不要向我的借錢,你們和收藏品都是花自己的錢去買的。不是貸款買的。而且你們的東西價值都非常高。”總裁說,他出門在外,連車帶表外加全身行頭不下兩千萬,但是卻不如你們收藏家手里的一個小瓶子值錢。
“所以我要向你敬禮,你們才是了不起的人。”聞聽此言,李新華感到了一個收藏家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更大的自豪還是為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
在國家政策許可的情況下,最好搞一個民間收藏聯合博物館,每個博物館里收藏二三十萬件文物。如果國家有關政策支持,他可以做這個帶頭人。
“因為個人的收藏再大也畢竟有限,只有聯合全國各地的收藏家,把好東西奉獻出來,把他們的名字刻上去。這是文物最好的歸宿。”
李新華感到現在自己有著很強的文物保護責任感。這對收藏家來說都是非常迫切的事情。而不鑒別真偽。如果連東西都沒有,你又如何鑒別真偽,所以在我國文物保護法上第一要務就是先保護。
“因為國家的財政畢竟有限,花錢的地方多,所以民間這股力量就不能忽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間文物保護是國家文物保護的一大實力軍。所以很多專家說,他們很高興看到民間文物保護力量的崛起??吹絿液兔耖g兩股文物保護力量,他們作為專家感到欣慰。
“現在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在收藏保護中國文物,很多藝術品機構,如美國、英國、德國、澳洲,以及東南亞都在收藏中國文物。”促使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一路走高。
“收藏只是手段,交流和展示才是目的。”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張國柱的觀點正是很多民間博物館館主“開放”理念的集中表達,將藏品視為深藏密室、秘而不宣的傳家寶早已過時,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收藏家們敢于向社會展寶,亮寶的想法日漸強烈。
1996年,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創建第一家民間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在中國首次有了合法身份,隨后,又有浙江孫海芳的越國博物館,四川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館聚落,河南張秦森的古典藝術博物館,可以說,中國民間博物館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當一些收藏愛好者的藏品達到一定數量時,必然會產生建館的想法,這也是國家文物保護發展的需要。”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表示:雖然把書畫用塑料膜包裹起來存放、將住所當庫房的收藏愛好者還大有人在,但利用好各種收藏品,使其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和功能,已經成為民間收藏活動層次提升的具體體現。
正是這些收藏家以專注、執著、靈活的征集辦法,憑借長期積累的鑒賞經驗,為散落在民間的文物找到了歸宿;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文化建設的持續關注,也給了他們籌辦博物館的機遇和勇氣,2002年新修訂的《文物法》中放開對私人企業經營文物限制的相關條款,為自然人資本經營文物提供了法律保護,成為民間博物館成功“孵化”的助推器。
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從最初的自我熱愛到與社會公眾分享收藏快樂,真正到位的民間收藏家都想尋求健康的發展機制,參與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民間博物館的文化體系建設中去,博物館主體由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走向民間,呈現多元化趨勢,這一現象在北京等大城市中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