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雕塑藝術家王洪亮
王洪亮教授創作的大型群雕《“一大”代表》,十三位一大代表每個人都顯得年輕朝氣、英姿勃發、滿懷理想。雕塑與“‘一大’紅船”及校園環境相映成輝,共同構成完美和諧的紅色校園文化圖景
(中國名家新聞網)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2021年12月1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著名雕塑家王洪亮教授多年來潛心紅色歷史題材雕塑藝術研究,為全國各大紀念館、博物館創作了一大批紅色題材雕塑作品。2015年夏,王洪亮教授接受中央黨校委托創作焦裕祿雕塑立于黨校,2016年應中央黨校邀舉辦慶祝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重大歷史題材雕塑展,在黨校教職員工和廣大學員中反響頗佳。2017年1月11日,王洪亮教授創作的《“一大”代表》作品再次于中央黨校校園掠燕湖畔一大紅船展室前揭幕落成,為中央黨校的黨史教育文化建設再添濃重的一筆。
無論在革命斗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都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把文化普遍運用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項工作中,有力地發揮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引導作用、凝聚作用、鼓舞作用、推動作用。
2017年1月11日,北京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劉云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時任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時任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毅亭等領導,來到中央黨校掠燕湖畔,參觀了清華大學雕塑研究所所長王洪亮教授創作的大型群雕《“一大”代表》。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偉大實踐,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風貌。如何“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真正成為黨校教育的底色?近年來,中央黨校探索以“黨性教育的具象化”為核心理念,將紅色雕塑、“一大紅船”等紅色實體元素引入校園,“讓雕塑傳神、草木開口、墻壁說話,建設‘紅色磁場’”,打造紅色校園文化,形成了具有黨校特色的濃郁文化氛圍。如今,步入中央黨校校園,就像是開啟了一次紅色精神遠足。
在中央黨校校園西北部有一個湖,叫掠燕湖。在湖的中心有個半島,半島旁停泊了一條木船,叫“‘一大’紅船”。“‘一大’紅船”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歷史見證,彰顯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學習弘揚“紅船精神”是黨校學員黨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黨員領導干部黨性意識和革命精神的再錘煉和再鞭策。2015年,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紅船精神”十周年之際,浙江省嘉興市委、市政府仿制了一艘“紅船”贈予中央黨校,放置在掠燕湖上。
今天,“‘一大’紅船”迎來了他們的主人公。清華大學雕塑研究所所長王洪亮教授創作的大型群雕《“一大”代表》。群雕把時間定格在1921年,十三位一大代表每個人都顯得年輕朝氣、英姿勃發、滿懷理想。雕塑與“‘一大’紅船”及校園環境相映成輝,共同構成完美和諧的紅色校園文化圖景,這不僅提升了中央黨校的文化品位,營造了莊重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利于學員更好地感受黨的輝煌歷史,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古為鑒,可知興替。當美術把歷史這面鏡子豎在我們面前時,它就折射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照見了中華民族從五千年浩瀚煙云中走來的苦難輝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史題材創作更是擔負著重塑國家和民族形象的重任,藝術家們以此凝聚社會共識、促成民族認同,團結社會各界,共筑中國夢。多年來,王洪亮教授潛心歷史題材雕塑研究,創作了《他們從八一南昌起義走來》《危難中奮起》《紅軍長征中的將領們》《慶祝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狼牙山五壯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毛澤東、朱德、陳毅在閩西》《開國大典》等一大批紅色題材雕塑作品,以藝術的形式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的艱苦歷程,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
黨校教育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是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從最早成立安源黨校、北京黨校這兩所黨校,到如今建立從中央到縣四級黨校體系近3000所黨校,我們黨充分運用黨校這個主陣地,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F在,我們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致力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我們必須把黨校教育這個獨特優勢保持好、發揮好。
(責編:張彥、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