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吳為山
謝冰心、齊白石、徐悲鴻、費孝通、蕭乾、吳作人、孔子、老子、李白……,是穿梭于文化歷史的時空,還是徜徉于雕塑藝術的殿堂?400多位文化名流,20多年的精心打造,這就是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給我們呈現的視覺盛宴,現在讓我們在品味文化與雕塑融合的“中國當代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的時候了解吳為山和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塑像。
記:從1987年創作被譽為軍史題材的重大探索的油畫《皖南事變》始,您不斷有力作參加國際國內的美術大展并獲獎。像代表作《收獲時節》、《方位》等分別參加了亞洲國際藝術展、南斯拉夫中國現代藝術展。美國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收藏有您的《冬陽》等作品,同時也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您開始了中外杰出人物雕像,到現在已經完成了400多尊,作品時間跨度達2500年,不僅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民族之魂,也體現了博大的人類文化精神,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您在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又對歷史人物雕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呢?
2003年《睡童》入選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年展并榮獲“攀格林”大獎
吳:首先,歷史是由人來書寫的,時代的杰出人物本身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是所處時代的代表,因此表現杰出人物,對于再現一個時代,表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有重大意義的。在西方,一直有這樣的傳統,比如從古希臘、古羅馬的人物雕像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文化變革,社會轉型等等。但是在中國,除了為帝王修建陵墓所做的雕塑,人物雕塑僅僅開始于上個世紀。因此,著手歷史人物雕塑不僅是填補中國雕塑史空白的一筆,同時也是中國雕塑與世界接軌的關鍵一步。其次,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我想,一個國家的經濟騰飛,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是其潛在的因素,特別是在面臨多種選擇的時候,文化的導向作用更加重要。作為對年輕一代的一種教育、一種影響,我覺得雕塑是一種形神俱備的形式。通過歷史人物雕塑,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鮮活的歷史,可以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延續時代精神。二十多年的時間,從當時的不被理解,到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們通過重現歷史風采,證明了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有意義的。
記:我們知道,藝術生產者有這樣一份社會責任:他要敏銳的把握社會脈搏,為大眾提供健康向上的優秀產品,這是文化人的重要使命。作為一名雕塑家,您的創作用歷史關照現實,再現了崇高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也可以說,在承擔社會責任這一方面,您卓有成就,那能談談您在藝術創作中的心路歷程嗎?
吳:創作每一個歷史人物,不要單一的、孤立的研究他,而是要把他放在奔騰的歷史長河中,放在人物所處的大的時代背景中,通過個人再現歷史,這樣創作出的人物才能更加豐滿,更加鮮活。400多個歷史人物,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但從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共性,比如崇高的責任感,自覺的融入到社會發展中,因此,具有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另外,人物本身也體現了一種哲學思想的光暈,他們看到了個體與群體之間,所處時代與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聯系,他的世界匯古通今,并且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群體意識。
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怎樣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歸類,怎么通過不同的手法展現不同的歷史人物,政治家、科學家、人文學者等所表現的個人氣質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的人物展現的時代精神也有差異。另外,古代人物沒有真實的影像記錄,所以怎樣才能作到讓現代人準確識別每一個人物也是一個問題。要做到這些,就要深刻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及當時的時代精神。
記:雕塑藝術家要通過雕塑去體現自己的風格,反映內心世界的理想和愿望,可以說是一種寫意的藝術形式,而藝術創作的實質是創新,包括手法上的不斷突破,內容上的不斷更新等等,您是如何把傳統的寫意與現代主義的表現結合起來的?
吳:我們知道,中國古典詩歌是言志的,既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雕塑同詩歌一樣,是一種通過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想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藝術形式,因此作者的創作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心靈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文理想。同時塑造歷史的風采,時代的魅力,因此我想,在創作過程中,雕塑歷史人物時塑造的不僅是單一的個體,實際上也寄托了我們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會出現很多主觀的意想,雖然這些主觀意想也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的一種想象,一種升華。抒懷的詩意的創作體現在雕塑上就是一種寫意性。這種寫意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共有的,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比如中國的繪畫,書法,特別是漢代大氣磅礴的自然雕塑,都是這樣的。在西方的現代主義中也有寫意,這種寫意就是我們所說的抽象,既在眾多的表象當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東西,使這些本質的點、面、線條、色彩,肌理等與作者的內心追求融合在一起,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喻和內涵,這和中國浪漫主義的寫意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只是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更傾向表現哲學的、理性的普遍性,而東方浪漫主義的寫意更傾向于表現具體的、感性的個性化,一個近于冷靜,一個近于熱情,但表現濃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審美方式同滲透現代意識精神并不排斥,寫意同西方的抽象,兩者在創作中都具有簡潔凝練的特征,因此只要抓住了兩者的契合點,就可以做到融會貫通兩種不同的文化,創作出既富有民族文化獨特性,又融合了現代感的作品。
渡江戰役五前委
記:如今現代雕塑已經不是大眾仰望的空中樓閣,不再曲高和寡,越來越多的雕塑作品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立于城市公共場所中的雕塑作品隨處可見。因此雕塑藝術家也肩負起了比以往更重的社會使命,為時代雕塑,為文化雕塑,您是如何理解通過雕塑去反映時代典型特征這個問題的?
吳:藝術家在創作時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把自己對于社會的理解融入到作品里,在表現時就會自然而然的體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在擔任了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之后,我就把這種個人特色濃烈的藝術追求發展到對公眾藝術的關注,對社會文化導向的關注。城市雕塑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行為,出現在公共空間里,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豐富了城市居民精神享受,而且對于正確引導大眾意識潮流具有一定的強迫性。在我看來,中國的城市雕塑經歷了幾個時期:首先是鴉片戰爭之后,殖民主義者把西方雕塑引進到了中國,但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并沒有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知識分子到西方留學,把西方寫實主義的雕塑手法借鑒到了中國,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社會思潮和社會變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抗日戰爭之后,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完成,以藝術的有形的方式為我們再現了這段沉痛的歷史;解放之后表現大躍進,表現政治題材的雕塑,反映了當時空前的政治熱情,政治占據人們生活主導地位的異常形態;文化大革命時的很多雕像,為我們塑造了當時的政治偶像,比如毛澤東的雕像等;改革開放以后,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伴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反省、回顧的階段,很多從前被擋在國門之外的西方文化思想、創作手法一起涌入,促使中國城市雕塑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時至今日,我們的文化已經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對整個歷史發展進行思考,從而總結規律性的東西,堅守優秀文化傳統是每個藝術家的歷史使命。城市雕塑不但是一種物質景觀,也是城市文明的載體,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我覺得要在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借鑒人類所有優秀文化,來創造具有當代精神的中國城市雕塑,來反映我們的時代精神和典型特征。這也要求創作者要有一種健康向上的創新精神,要把古代的文化傳統和現代思想意識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創作情感和大眾的審美情趣結合起來,以科學的姿態、自律的心態進行嚴肅的藝術創作,同時讓這些好的藝術作品在公共空間里得以展示。
記:雕塑作為一種主觀意識,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世界基礎上,因此同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準確處理雕塑與環境的關系,您覺得需要注意的有哪些呢?
吳:創作雕塑作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兩種環境,一個是現實的物質形成的空間環境,還有一個就是社會文化環境。雕塑首先要與空間環境相適應,要立足于城市環境的豐富和協調性,更多強調與構筑、植被等的關系,照顧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中找到藝術表現的作用和價值關系。一座好的城雕只有放在合適的環境,才能顯示出它的美,起到點景,襯景的作用。城市雕塑隨著城市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意識形態因素,即社會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