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我國著名音樂辭書編纂家、律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繆天瑞
繆天瑞,1908年生,浙江瑞安人。中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音樂學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天津音樂學院院長。1926年畢業于上海藝術師范大學。曾任福建音樂??茖W校教授、教務主任,臺灣省交響樂團副團長。建國后,歷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天津市第六、七屆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是第三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專長音樂理論,著有《律學》,主編《中國音樂詞典》等。
繆天瑞是我國著名音樂辭書編纂家、律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他登壇施教,翻譯教材,編寫曲例,編纂辭書,不僅是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律學基礎理論的奠基人。
20世紀是中國音樂文化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這一變革的基本目標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時期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在推進這一潮流的變革之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覺性的文藝新星,繆天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這位百歲老人曾主編多種音樂類期刊,不僅是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而且也是律學基礎理論的奠基者。
記:繆氏家族是瑞安知名的望族,多年以來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我國著名眼科專家繆天榮、臺灣師范大學文學系教授繆天華和我國化工環保專家繆天成等等??梢哉f您的家勢顯赫,那么當初可以選擇的道路也很多,您是如何走上音樂之路的?為什么選擇音樂做為一生從事的事業?
繆:1908年,我出生于莘塍南鎮村的繆家老宅里。曾祖父繆鹿坪是當地有名的鄉紳,老宅中堂的匾額、各堂前的對聯都是親戚、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孫衣言、孫鏘鳴所寫。我的祖父思想開明、樂善好施,在當地筑橋修路、興建水利,還在其表兄弟孫詒讓的影響下,創辦了聚星兩等小學。他酷愛音樂,喜歡吹洞簫,大約五六歲時我喜歡站在祖父身邊,聽他吹簫。這對我的幼年有一定影響。
我6歲入莘塍小學,遇到一位很好的音樂老師,學習唱歌、彈風琴,還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歌詞表演給同學看。后來我還專門寫了一篇《難忘的鐘老師》,以紀念這位老師。12歲我進入瑞安中學讀書。瑞安中學格外重視漢語、英語和數學等課程。當時,老師特別強調背課文,不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要背,不管懂不懂,不懂也得背!英語的語法課,雖然書中沒有中文,但我們還得背。此外,我在暑假里上的私塾也要背課文。后來背誦就成了一種習慣,我背樂譜非常得心應手。那時候打下的英語基礎為我后來的翻譯工作做足了準備:1929年,我21歲時翻譯了美籍俄國鋼琴家、教育家列文的《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一書,那比前蘇聯翻譯出版此書早了50年。瑞安中學對我的人生影響較大的就是音樂,當時每個星期有一二節課,那時音樂課還有唱歌,我很喜歡唱歌。
我在瑞安曾經找過鄭劍西先生學過京胡,他的教育方法很奇特,只給示范拉西皮、二黃一兩次,接著就叫我們自己拉了。鄭先生還曾經送給我一把京胡。
1923年我考入上海藝術師范大學音樂科,從師吳夢飛、豐子愷學習音樂理論,1926年畢業。我從豐子愷先生那里學到了不少東西。記得一次豐先生在課堂上說“拍子”,墻上掛了一只時鐘,擺錘左右搖擺,發出“嘀噠、嘀噠”反復的聲音,我們仔細聆聽,“嘀噠”聲有輕有重。于是豐先生就指出,嘀噠聲的一輕一重(可能重聲在后,也可能重聲在前),這就是“二拍子”。把二拍子的第一拍加長,就變成三拍子,把兩個二拍結合起來,就是四拍子。豐先生從生活說起,以實物表達無形的拍子,說得很新鮮,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發。
記:凡從事音樂理論研究的人,對繆天瑞先生的名字都很熟悉,在音樂界稍有學識的人,對繆先生也會有所耳聞。而從另一方面說,人們對繆先生又很陌生,很少拋頭露面,又難得參與媒體關注的社會活動,從不會張揚自己,更多的時間您在忙些什么?音樂以外您還有哪些愛好?
繆:我喜歡看文學類的書籍,比如一些外國名著,或者魯迅先生的作品等等,現在年紀大了,精力少了,看的書也少了,更多的是看一些音樂院校的學報,院刊等等。
記:律學是音響學音樂聲學、數學與音樂學的交緣學科,涉及的范圍很廣,因此很多人并不了解律學,能簡單為我們介紹一下您所理解的律學嗎?您為編寫《律學》做了哪些準備?在編寫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繆:“律”就是構成音階的每個音,它與音階同是音樂構成的基礎。律在音樂上這么重要,可是在今日的音樂理論中,它卻是十分生疏,而且是最多被人誤解的一門──在我國與外國,都是一樣。這原因大約在于:直至現在為止,關于律的這門學問,還沒有一部為一般音樂學習者而寫的有系統的入門書。就是為此,我立意寫這樣的一本書。數年間,我隨時收集這方面的材料,做局部的計算工作。但是,這本書應當用怎樣的分類法,才能使初學者容易閱讀與理解呢?這問題當時曾困惑了我,幾乎使我中止了工作。其間,我偶然翻閱德國克累爾(Stephan Krehi )的音樂通論(日文譯本)中講到律的一章,看見他把律分做基本的三類,即五度相生律、純律與平均律;這使我恍然,決定采用這種分類法,著手寫成本書。一般講述律的文字,常嫌其與實際音樂離開過遠,使人如讀數學一般,我寫本書,竭力避免這缺點,時時講到律的應用,使讀者不致索然無味。又為使讀者容易記憶與明了起見,對于某些重要音程的振動數比,故意再三再四地提到;對于若干計算式,不厭其詳地列入演算的經過算式;對于有些事物,創用新的名詞,如“如代大半音”、“古代小半音”、“曲調純律”、“和聲純律”等。在“音程值計算法”一章,我詳細說明音程值應用的原理;并將東西各國現行的各種音程值,作一概括的說明。各種音程值與振動數,均根據這本書的說理,重行算過;小數尾數容或與他書微有不同。音程值小數普通用到五位。五位以內舍去時,用四舍五入法;五位以下(六位起)徑行舍去。振動數只用小數二位;小數三位用四舍五入法。在“律史”一章,我把古今中外關于這方面能夠找到的重要材料,統統找來了,把它們加以整理,使之系統化。我相信這本書是關于律的全般學問的最淺顯的書。讀過它,以后在別處看到關于律的理論,就不致再發生困難了。講到“律學”這書名。起初我定為“樂律研究”,這書名曾出現在我的一篇關于律的問答中;后來改為“律學”。這名稱古人曾經用過,比如明代的《律學新說》。為簡單明了起見,決定襲用古名。
記:音樂是人們反映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因此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比如說意識形態、哲學等等,那么音樂和這些來自其他方面的力量是怎樣一種關系?
音樂意識形態問題是音樂學中的一個較有哲學性、思想性和主體性的問題,音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是說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真正在推進文化、發展藝術的主體并非某一種集團和利益團體,也非抽象的民族國家,而是富于創造力的個人。正是無數這些有獨立個性、富于天賦的個人才真正去推進了音樂及其一切藝術水準。只有營造一個允許他們生活的好環境,把意識形態的直接與間接滲透減到最低程度,才能使音樂藝術更加燦爛輝煌。作為一個音樂人,如果缺乏對思想史、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了解,缺少對人類充滿關懷的人文精神,缺乏對除物質之外更深遠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很難創作出好的音樂。
記:您覺得中國民族音樂要想走向世界,被更多民族和國家理解和接受,還需要哪些準備?您翻譯過很多外國音樂理論著作,精通幾國語言,您想過將中國音樂理論譯介成外文,從而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嗎?
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創作,現在我們的創作太少了,尤其是能達到國際水平的創作。目前國外研究我們民族音樂的人已經有一些了,重視中國的新的創作是什么樣的動態,也有一些研究中國民族音樂的論文、著作出現。不過,就象最初介紹外國的音樂理論到中國有一樣,要有個逐步接受的過程,所以怎么介紹中國的作品到國外去,是個比較艱難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
記:2001年,您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可以說這是眾望所歸。金鐘獎是中國音樂界惟一的綜合性專家大獎,獲得如此有分量的榮譽,能說說您內心的感受嗎?
繆:我覺得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貢獻,不論是編寫教材,撰寫論文,還是培養學生,都是我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音樂教育者所應該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本職工作,授予這樣的榮譽給我的確有些受寵若驚,這也是國家對我的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