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藝術的新追求
滿懷對我國美術界大家由衷的敬佩之情,記者有幸采訪了王老。
王老身材高挑,滿面紅光;身體硬朗,步履沉穩;精神矍鑠,睿智平和;語絲敏捷,思維活躍;性格爽朗,待人豪邁。
記者:王老,您是我們尊敬的前輩,也是中國美術界的領軍人物。在您90華誕即將來臨之際,祝您老健康長壽,祝您的思想和藝術永葆青春。
王琦:謝謝大家,我很高興接受你們的采訪。
記者:王老,您的版畫在全中國和全世界都赫赫有名,從您發表第一幅版畫作品到退出版畫創作,您的版畫藝術生涯整整延續了五十年。您開始作水墨畫時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是什么原因導致您進入這個新的藝術領域呢?
王琦:1990年,我做了視網膜手術,手術后視力大減,不能再從事木板上的揮刀作業,就這樣拾起毛筆來寫字作畫。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藝術本身就是目標,藝術創作是我本能的追求,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記者:您投身于書法和水墨畫的藝術創作之中,同樣也獲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您的水墨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您用毛筆對中國畫進行了自己的創新。梁江先生評價您的水墨畫說,“既有中國水墨畫恢宏舒展之長處,又有版畫簡括明快的韻味”。獨特鮮明的表現形式是您的水墨畫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您怎樣看待您的水墨畫與國畫的區別呢?
王琦:首先,我的水墨畫作品所描繪的內容以及所選取的角度與中國畫不同,如《馬來西亞漁村》、《渡口》,不同于通常的山水畫,這些題材也很少為一般的中國畫畫家所采用。其次是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創作,這主要體現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我的水墨畫沒有受中國畫的約束,沒有背負傳統文人畫中沉重的“筆墨包袱”,畫中沒有中國畫中常見的某些程式,不見那些粗壯的墨線,或者淡墨的暈痕。我喜歡用焦墨以素描方式畫出事物的形態、多層次的色調與明暗部分,然后以淡墨暈染出畫面的水墨效果,最后施以不同的色彩。這種繪畫語言與中國畫的確不同。在我的畫上,沒有傳統中國畫的影子,卻有不少西洋畫的因素,如油畫的色彩,版畫的大塊色調和剛勁線條。我從開始做水墨畫那天起,就沒有成為一個中國畫畫家的想法,我仍然是以版畫家的觀念和認識從事水墨畫創作的,在創作中不希望與別人有雷同的感覺。
記者:您的水墨畫作品既精致嚴謹又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郁,帶有版畫創作的明顯痕跡,造型功力深厚,欣賞您的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升華。您怎樣評價您獨創的這種藝術形式的風格呢?
王琦:藝術創作要有表現空間和實體的深厚基礎和概括能力,我在創作中通過透視關系、光影感等寫實因素的悄然滲入,刻意追求作品中的實境感。這不僅需要表現技巧,還需要對生活的重視。我認為欣賞者會很容易被帶進作品所要表現的意境。
記者:確實如此。例如這幅《黃昏時分》,浩大的天空與深沉的大地形成一種深邃的意境,中景是以點與線勾勒的一叢樹木,可以讓不同的欣賞者有不同的體會。而《黃山孤松》的創作手法,實際上形成點和線的交響,具有剛勁有力的節奏感。
王琦:這是從版畫中汲取的營養。造型雖然獨特,但黑與白、粗與細、墨與色等諸多對比鮮明有趣的形式,應該說也是一種統一和諧的美。當然,這些作品是產生于我生活的切實感受。有人說我的水墨畫在構圖布局中注重整體感、虛實密疏的節奏感和運筆用墨的力度,都有一定的道理。
記者:王老,您可以向外界透露您在這個藝術領域創作的整體情況嗎?
王琦:這十幾年來,我作水墨畫一共有幾百張。單論數量已經超過我幾十年創作的版畫作品,但就藝術水平來說,我認為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我的木刻版畫相提并論。不過,我會按照我所追求的表現形式走下去,希望能通過它開發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我雖年近九旬,但自覺身心兩健,還希望爭取多創作一些更新、更符合人民群眾要求的作品。